学校简介 学校发展 近代时期 安徽省太湖朴初中学是在 安徽省太湖师范学校的基础上改制组建并保留师训职能的 全日制完全中学。其前身是熙湖单级师范学堂,创立于清 宣统三年(公元1911年),迄今办学百年。 清末,西方列强入侵中国,深重的民族危机唤醒国人求强思变的意识。在“废科举,兴学堂”的浪潮中,“熙湖单级师范学堂”应运而生。毕业于两江优级师范学堂(今南京大学前身)的朱克诚出任校长,以“增进知识,匡益中国”为宗旨,倡导新学精神,开创师范基业。 尔后,“太湖县单级师范学校”(1921年)、“太湖县立师范讲习所”(1923年)、“太湖县师资养成所”(1930年)相继开办,学脉相承,均为民国前期独立设置的师范教育机构,为实施安徽省义务教育初步计划积极准备师资,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作出了特殊贡献。 1939年春,安徽省奉令实施政教合一,规划从民国三十一年(1942年)起,实施国民教育五年计划,5年内共需培养小学新师资2万人。1941年,设立“安徽省立太湖师范学校”(简称省立太师),选址于离县城3公里处刘家山铺,以避日机轰炸,首任校长宋树传。1947年,因内战迁往安庆办学。省立太师管理严格,师资雄厚,课程齐全,教学规范。无论烽火连天、艰难困苦的抗战岁月,还是举校搬迁、颠沛流离的内战时期,始终以“革新安徽教育,弘扬民族精神”为己任,坚持保证教学质量,成果显著,闻名遐迩。 新中国?新面貌 1949年春,太湖、安庆相继解放,省立太师由民主政府接管,是当时全省11所正规中师之一。5月,奉安庆军管会命令回迁太湖,在姜家岭办学,更名为“皖一分区太湖师范学校”。 1951年,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会议和第一次全国师范教育会议,提出争取十年内基本普及小学教育,五年内培养百万人民师资。人民政府在姜家岭“皖一分区太湖师范学校”旧址上,重建新型师范学校,定名“皖北区太湖县乡村师范学校”,县文教科长向明兼任校长。1952年,更名“皖北区太湖县初级师范学校”。1953 年,再更名“安徽省太湖初级师范学校”,学校从姜家岭迁至城内新校区。1956年,学校增办2个中师速成班。1958年,正式定名“安徽省太湖师范学校”,学校发展到18个班。 至此,学校在艰难中完成了从旧师范到新师范的改造,实现了初级师范向中等师范的过渡,逐步建立起新的教学秩序和教育管理制度。为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“用革命办法,培养人民百万师资”号召,学校在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,积极开展生产劳动,坚持勤工俭学、勤俭办学,克服困难,战胜灾荒,坚持教学。在党中央关于“整顿巩固、重点发展、提高质量、稳步前进”的文教总方针和安徽省文教工作会议精神指引下,学校由省统一管理,教学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健全,各项工作走上正轨。党对知识分子实行团结、教育、改造的政策,使一大批名师充实到学校,教师的政治和业务水平得到提高,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。1961年秋,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、中科院院长 郭沫若为学校题写校名。 1962年,在贯彻“调整、巩固、充实、提高”八字方针背景下,全省师范大规模调整,所有初师停办,部分中师停办,太湖师范成为安庆专区江北8县唯一保留的中师,在校中师班3个。到1965年,学校每年招生保持在50—100人规模。学校不断建立民主集中制的管理体制,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,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面向小学的原则,统筹和协调学校教育与管理,着力提高学生文化科学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。在课程安排上,保证足够的专业课程和学习时间;重视教学计划、大纲、教材、教法的研究,开展教材、教法改革;重视各学科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;重视在校学生的职业思想教育;重视教育教学实习;积极创造条件,开展丰富的课外体育、文娱兴趣小组活动,培养学生全面发展;拓宽师范教育领域,开展半日制和民办小学教师的培训,开展对耕读小学的辅导。学校彰显出鲜明的师范教育特色。 1966年,“文化大革命”开始,学校停止招生。1970年,中师恢复招生。按照省革命委员会的规定,实行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方式,第一年招收1个中师班55名工农兵学员。工农兵学员“上师范,管师范,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改造师范”,管理秩序被冲击,知识学习被削弱,学制缩短,质量下降。 “文化大革命”结束后,拨乱反正,治理创伤,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得以恢复。1979年,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党中央“调整、改革、整顿、提高”的方针,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不断充实加强,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建立健全,工作重点向教育教学转移,学校步入健康、快速发展的新阶段。 实力不断增强。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县教师进修学校的并入,1993年县政府批准学校在太湖择址新建。1995年8月,新校区首期工程竣工,举校东迁。20世纪末,新校园建设项目基本完成。占地面积127亩,建筑面积2.4万平方米,基本配齐各种功能用房,教育教学设备设施增加,基本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。师资力量雄厚,学科配备齐全。在职专任教师48人,高级讲师职称9人,讲师职称24人;11人参加高等院校研究生课程学习。 特色更加鲜明。学校以“献身农村小教事业”为目标,培养又红又专的中师毕业生,遵循“四项原则”,依托“六大载体”,实施“336德育工程”。从农村小学教育实际出发,采取“合格+特长”的培养模式,培养一专多能的小学教师。实施“园丁科技教育行动”,以培养和提升毕业生指导小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能力为目标,提高学习兴趣,增强科技意识,增长科技知识和技能,形成学校科技教育特色。构建美育课堂教学体系,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鉴别美、欣赏美、创造美的能力;以学生文学社、文艺兴趣小组和社团为依托,各类文艺活动为载体,激发学生对审美理想的追求,形成学校审美教育特色。建立“三字一话”训练体系,积极开展“双推”活动,形成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特色。构建必修课、选修课、活动课、教育实践“四块一体”教学体系,创新素质教育运行机制;把教育实践贯穿学习的全过程,既“眼光向上”,又“眼光向下”, 建立与实践基地学校资源共享、合作办学、共同发展机制,形成学校教育实践特色。 办学成果丰硕。1984年学校评为全省推广普通话先进单位;1991年被省教委列为实施中师新教学方案试点校;1992年被授予“教学用语普及普通话达标学校”,获“安庆市电化教育工作先进单位”;1999年评为“ 安徽省电教设备一类达标学校”;2000年确定为“ 安庆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”。1992年评为“市级卫生先进单位”;1996年评为县“体育先进单位”;1998年荣获“全省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”称号。1997年荣获全国中师学生现代科技知识竞赛组织奖;1999年被列为“安庆市青少年科技活动基地”。1999年11月,以优良成绩通过全省中师教学工作评估。1994年,被县委、县政府命名为“文明单位”;1996年,被市委、市政府命名为“安庆市文明单位”。2000年,被县文明委命名为“‘1142’创建重点工程示范单位”。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里,在国家经济、社会与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,太湖师范主动适应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,适应社会对小学教师素质的期求,规范管理,深化改革,努力提高办学水平,不断提升了“皖西南小学教师摇篮”的美誉度。全国政协副主席 赵朴初1983年为学校题写校名,1991年书赠题词:“必须学而不厌,才能诲人不倦”。 2001年,学校隆重举办90周年校庆。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陆子修参加校庆并讲话。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会长 孙起孟题词:“教育是育人和教书的统一,前者是目标,后者是手段。二者缺一不可,但是它们的主从位置必须摆正。只有这样,才能有效地实现不断提高教育素质的正确方向。”安徽省原副省长 侯永题词:“兴教育范九十年,赢得桃李笑满园,伟大复兴肩重任,尽情挥洒江淮间。”宋文学研究专家、校友 孔凡礼题词:“春风煦皖水,化雨润熙湖。” 新世纪 进入21世纪,我国经济与社会加快发展,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,人民群众接受高层次教育的愿望更为迫切,对我国的师范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。1999年,国家颁布《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》,提出到2010年具备条件的地区力争使小学、初中教师学历分别提升到专科、本科层次。教育部印发《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意见》,积极推进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和师范布局调整工作,师范教育面临重大变革。 1998年,安徽省本着“调大、调高、调优”和合理布局的原则,通过挂靠、合并、改制、撤销等措施,一年内全省中等师范学校从41所调整到32所。1999年省教委制定《安徽省中等师范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意见》,提出为实现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平稳过渡,从2002年起停止三年制中师招生。2004年,全省中等师范学校调整到15所。学校面临新的挑战,在改革大潮推涌下进入多元办学、改制转型、科学发展新时期。 新世纪的十四年,是学校转型发展的十四年。 2001年,学校开办五年制小教大专教育。同年,设立太师附中,举办普通初、高中教育。2003—2004年,学校与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、安徽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办三年制普通中专班。2004年起,小教大专学生逐年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学习,学校先后挂靠安庆职业技术学院、安庆师范学院、合肥师范学院办学,建立合作培养机制。由此,形成集高等师范教育、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中学教育于一体,同时承担全县中小学教师培训任务的多元办学格局。2006年,根据省教育厅的要求和批复,安徽省太湖师范学校改制为全日制普通中学,更名为“安徽省太湖朴初中学”,同时保留教师进修培训职能和建制。 2007年2月,原全国政协主席 李瑞环题写“朴初中学”新校名。同年11月10日,举行安徽省太湖朴初中学、太湖县教师进修学校揭牌庆典。 2008年,学校在安庆市普通高中办学水平督导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。2010年12月,教师进修学校通过省教育厅的合格评估。2011年1月,朴初中学晋升为安庆市示范性普通高中。 新世纪的十四年,是学校创新发展的十四年。 实施管理体制改革,构建职责清晰、快捷高效的运行机制。按照“以人为本,依法治校,科学决策,民主管理”原则,学校实行校长负责、党组织保证、教代会民主监督“三位一体”管理体制。2000年,第二届教代会举行第二次会议,审议通过学校《关于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》,推进“四制”改革。2004年,确立“统一领导,分类指导,分部管理,重心下移”管理思路,增设师范(职教)管理部、高中管理部、初中管理部和招生就业办公室,实行扁平化管理。同年,学校建立党总支委员会。2008年,学校成立校务委员会。同年,学校实行政务管理信息化。2009年,按照“民主、科学、和谐、高效”的原则,学校整理汇编岗位职责、行政管理、教师管理、学生管理、教学管理、后勤管理等6类规章制度180项,学校管理实现规范化、程序化、制度化。 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,全面推进素质教育,积极探索有特色的育人新路子。倡导“诚朴致公,博大致远”校训精神,践行“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,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”办学理念。2004年,启动初中课程改革试验;2007年,开始推进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。构建新型课程体系,开展培训和研修,改革评价制度,落实教书育人要求。学校以“四项教育”(即爱国主义教育、思想道德教育、文明养成教育和法纪教育)为重心,以“三个创建”(即创建文明单位、和谐校园、示范学校)为抓手,分层次、有重点地开展学校德育,提出“研究性、人文性、实效性”德育理念,遵循德育规律,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,坚持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,坚持学校、社会、家庭教育相结合,增强德育实效性。发挥优势,大力开展各项文艺、体育活动,促进学生个性发展。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,实现教师和管理者的发展,实现学校在新形势下的持续健康发展。 坚持“文化立校”,发掘百年师范教育文化内涵,传承、发展师风文化。“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”,“为师为范,求实求新”,为“学高为师,身正为范”的师范精神增添新的内涵。抓好“一项建设”(师德建设),实施“两大工程”(青蓝工程、名师工程),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和竞争实力。以校本课程、《朴报》、研究学会、救助救灾、纪念活动等为载体,弘扬赵朴初“追求进步,探索真理,造福社会,振兴中华”的精神,逐步凝练成学校独具特色的“朴风文化”。 新世纪的十四年,是学校和谐发展的十四年。 学校从单一中师到多元办学,从改制定位到完全中学,从规模发展、结构调整到规范发展、内涵提升,始终贯穿“和谐发展,兴校强校”、“打造特色品牌,办好满意教育”的鲜明主题。2000年秋,在校学生624人,专任教师48人;2011年秋季,学生3196人,专任教师160人。学校占地增至146亩,建筑面积达到4.1万平方米。在办学条件标准化基础上,初步达到教育信息化。2003年,被省教育厅授予“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先进单位”;2006年,被省教育厅、省语委授予“安徽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”。2001、2003年,被市委、市政府命名为“安庆市花园式单位”;2011年,被安徽省绿化委员会命名为“全省绿化模范单位”。2002、2004、2006、2008、2011年,被省委、省政府命名为第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届“文明单位”。2006、2007、2009、2010年获县高三教学成果奖,2009年,获安庆市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果奖、普通高中高考成果奖和进步奖;2010年,获安庆市教学质量优秀奖,在安庆市普通高中教学工作会议上作大会交流发言。初中升入高中的考试成绩一直名列全县榜首。2001年以来,学生参加各类体艺竞赛获省级奖30多人次,市级奖300多人次。据统计,2004年以来,高中毕业生有69人录取到高等院校体艺类本科专业深造,体艺教育优势和引领辐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。2011年11月,获 安庆市市级示范高中教学特色贡献奖。 百年风雨兼程,百年春华秋实。从晚清王朝、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,学校历经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两个历史阶段。数度更名,多次迁建,学校在曲折前进的道路上始终与时代同行、与祖国同行。培育学生(学员)3万余人,校友遍布大江南北、海峡两岸及海外多地,为世界作贡献,为祖国建功业,为母校添光彩。 2011年10月,全国政协原副主席 张思卿在武汉为朴初中学(太湖师范)百年校庆书赠“笃学”题词;10月18日,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发出贺信,充分肯定学校百年办学业绩,要求认真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,弘扬传统,深化改革,提高质量,推进素质教育,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。 站在新百年起点,朴初中学继往开来,任重道远。 办学历史 学校前身是创立于1911年的“熙湖单级师范学堂”,1921年更名“太湖县单级师范学校”,1930年改为“太湖县师资养成所”,1941年定名为“安徽省立太湖师范学校”,是20世纪40年代安徽省11所正规师范学校之一。新中国成立后,校名先后改为“皖北区太湖县乡村师范学校”、“皖北区太湖县初级师范学校”、“安徽省太湖县初级师范学校”,1958年由省人民政府正式定名“安徽省太湖师范学校”。1963年全省师范布局调整,太湖师范是当时安庆专区江北8县唯一保留的一所中师。经省教育厅、发改委批准,2001年秋季正式开办五年制小教大专,分为中文与社会、数学与科学、英语、计算机、音乐、美术6个专业方向。同年,县委、县政府决定在太湖师范组建附属中学,当年招收初、高中学生600余人。 2006年8月省教育厅正式批准太湖师范改制更名“安徽省太湖朴初中学”,同时保留师资培训职能,设立教师进修学校。 在近一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,学校九易其名,八次迁建,历经沧桑,薪火长传,为基础教育输送了2万多名合格师资,被誉为“皖西南小学教师摇篮”;组建附属中学以来,已毕业3届高中学生431人,3届初中学生1474人。在历届毕业生中,有的成为特级教师、全国优秀教师、省市级劳模和“教坛新星”,有的成为教授、研究员、作家、艺术家和企业家,有的走上了地方党政机关、教育主管部门和小学、中学、大学领导岗位,有的进入了人民解放军官兵行列,有的在海外求学和工作。他们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为教育发展、国家建设、社会进步、世界和平大业作出了积极贡献。 长期以来,学校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怀。原中国科学院院长 郭沫若先生于1963年为太师题写校名。原全国政协副主席 赵朴初先生于1980年为家乡师范题写校名,1991年书赠“必须学而不厌,才能诲人不倦”重要题词,1997年将其先母遗著《冰玉影传奇》题赠太师图书馆;1997年安徽省中师学校布局调整,朴老亲自给原国家教委和省、市政府有关领导写信、打电话,恳请保留太师;2004年,朴老夫人陈邦织先生视察太师,赠送朴老手迹选集。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孙起孟先生于2001年为太师90年校庆题词祝贺。 2007年初春时节,原全国政协主席 李瑞环同志在万忙之中,欣然题写“朴初中学”校名。
8W/年-15W/年 本科 / 一年以上
3.5K/月-6K/月 本科 / 两年以上
3.5K/月-6K/月 本科 / 应届毕业生
3.5K/月-6K/月 本科 / 应届毕业生
3.5K/月-6K/月 本科 / 应届毕业生
3.5K/月-6K/月 本科 / 两年以上
6W/年-12W/年 本科 / 三年以上
6W/年-12W/年 本科 / 应届毕业生
10W/年-20W/年 本科 / 六年以上
打开微信“扫一扫”